查看原文
其他

城市招牌考现学:城事设计节主题讲座「O! U! talk」第3期干货回顾

城事设计节 AssBook设计食堂
2024-08-31

【O!U!talk】系列第3期     


嘉宾介绍

◀︎  厉致谦  ▶︎

以设计为原点的多领域研究和实践者,涉及字体研究、平面设计、空间构成、产品设计、影像、撰稿、翻译、策展等。著有《西文字体的故事》,与应宁合译《西文书法的艺术》,与俞佳颖合译《千万别用Futura》。Type is Beautiful作者,“上海活字”综合研究项目与Typetour字体文化之旅发起人,创新型字体公司3type(三言)联合创始人。




你对自己所生活的城市有多熟悉?你有观察过街角小店的招牌设计吗?


上周五6月28日,城事设计节在上海的O! U! talk 活动现场,和到场的40多位观众,一起聆听了厉致谦老师有关“城市招牌考现学”的精彩分享。



在一个半小时的讲述中,厉老师特别用“考现学”的视角,带我们走进熟悉的上海街道,从字体、材质和排版制作等方面梳理了街头的招牌趣事,原来身边不起眼的小店招牌,背后也暗含着不少“定律”。


考现(modernology/modernologio),字面意义与「考古」相对,是对当下现实环境的观察、整理与分析,在现代化进程中关注和思考周遭事物与社群的变迁。


同时他还为大家呈现了那些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日本的经典街头风貌,某类特别的招牌字体居然就是“港风”、“台味”城市美学体系的重要元素!活动结束后,针对内陆城市招牌特色渐失的情况,现场观众也和厉老师展开了问答互动。


下文即是上期活动的内容摘要,没有到现场的朋友,不妨也跟着文章一起来回顾下吧!




01.

考现上海招牌:荒芜的城市字体


对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城市招牌进行考现,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入手。最重要的首先是字体,我把它标注为“有限的选择”,常见的字体有新魏体,行楷,隶书,都是书法家、设计师和工厂合作,在70-80年代诞生的。


这三种字体应用广泛,甚至在很多墓园墓志铭定制的地方就可以看到,一般都是使用这三大字体。


△康熙字典体。


60-90年代除了书法字体,也有一些美术字体,而新晋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康熙字典体,诞生于2010年,20多岁的一名学生通过扫描之后制作,居然意外走红,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台湾,变成了一款爆款字体,另外比较常见的就是黑体。


材料和工艺上,最基本的材料就是KT板、保利喷绘布,当然也有一些店使用更加高级的金属板材和独特的颜色。


△立体字招牌。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比较传统的工艺,有些是木头有些是铁皮,但是都有立体圆润的感觉,而不是用铁皮板材快速切割出来的,可以看到那个年代的立体字和现在的吸塑字有很大的不同。这样的店我们在市区已经很少看见了,只能在郊区或者快要拆迁的地方看得到。


还有我们在上海郊县的地方看到的案例,招牌在建筑立面上凹进去做成字体,如果今天的店铺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做店招一定会很吸引人。


△形似对联的招牌安装方式。


制作与安装方面,中国对于店招的安装有个特殊的发明,就是一种形似我们古代对联的结构,现在也被用到城市之中,除此之外也存在各种形态的招牌信息展示,样式不拘一格。


△雨棚上的招牌。


中国城市中,除了港澳台,都不太允许街道上的招牌向街面垂直的伸展出来,但其实让招牌垂直于街面,更有助于商家招揽客人,因为人的活动方向总是平行于店铺的。


不过还是有不少商家想出了卓有创意的方式,比如把信息贴在门玻璃上,打开就可以看到,或者雨棚上,既为城市公共空间提供避雨的地方,又能让自己的店铺被更多人看到,这也是非常聪明的设计。


上海很多角落依然保留着许多有趣的手写招牌字体,手工的痕迹也格外引人注意,甚至晚近的招牌被拆除之后终于露出更老的招牌,能看到更多独特的字体。


△1933年的上海街道铺满旗幡。



考现之余再回顾过去,如果我们去看百年间老上海的街景,就会看到当时有许多形态各异的招牌和字体。上世纪30年代的照片中甚至能看到现在已经消失的“招牌制作店”,那时候我们的街道还有大的旗幡挂在路中间,对比亚洲各国的招牌,旗幡也是上海曾经独有的特点。





02.

香港的招牌:何为港风要义?


香港的招牌向街道延伸,给人一种遮天蔽日的感觉,在香港有一群人在做有关本地招牌字体的研究。不同年代、行业的不同的工艺,在同一个地区,“新旧幷置”形成了历史脉络的堆积,当我们去看的时候,就可以从招牌上进行历史文化的解读。


这也是我们所缺乏的,运动式的改革一下把所有东西都格式化了,所以似乎我们的城市总是新的,缺乏那些真正可以被观察、阐释或者说反应历史风貌的东西。


△香港街头招牌。


我们在2017年拜访了香港理工大学信息设计室的郭老师,他们的工作室墙上贴满了拍摄的招牌照片,按照区域和行业把这些招牌进行分类,非常震撼,尤其是霓虹灯招牌,又存在白天和晚上两种状态,也被分别记录下来。


△香港街头写字档。


在香港还有这样一种职业,叫做写字档,是政府颁发的一种营业执照,允许以流动摊位的方式摆摊写字,他们不仅能够写各种各样的字,也提供錾字的服务,做成铁皮模板,反复使用。



比起霓虹灯这一元素,香港招牌的风格更重要的是上面的字体,尤其是西营盘地区,基本都使用的是北魏楷书,很多人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这件事,但是看到它之后就会联想起香港。


△设计师陈濬仁和香港货车上的北魏楷书。


《香港北魏真书》就是研究了这个问题,作者陈濬仁进行研究时,发现香港货柜车上也使用了这个字体,大部分都出自当地同一家店铺之手,店主叫作杨佳。


我们跟随陈濬仁一起去探访过杨佳老先生,他们全家人就经营者这样一个小作坊,为香港的货柜车做字,在这一行中非常有名。


那次陈濬仁也展示了自己做的现代版的北魏楷书,作为平面设计师他尝试重新设计这种字体,所以这也是两代人之间关于字体的一次交流。


△李汉港楷字体招牌。


除此之外,另外一个非常有名的书体,叫做李汉港凯,李汉住在旺角,周围区域几百家店甚至更远的地方都会找他写字。


他有一家经常合作的招牌制作公司,过世之前他特意送给招牌店店主几万张自己写过的字,他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所以把所有的文字资产都送给了他老朋友。


这家招牌制作公司的儿子从小就来往于招牌店和字档之间,所以对李汉也有很深的感情,几年前开始一个叫做李汉港楷计划,将李汉的字都录入电子字库。


李汉港楷的特殊之处在于所有笔画都是连在一起的,因为需要方便招牌制作,切割的时候笔画之间也不会分离,所以可以说是专门为招牌书写的一种字体。


03.

汉字文化圈招牌考察


澳门/

澳门有很强烈的南洋建筑风格,也有大量的像对联一样的排布方式。澳门也有人非常关注城市字体,比如《字里城间》纪录片,其中关注了很多字体的手写者。


△《字里城间》纪录片追寻澳门的城市字体。


澳门的很多招牌字体都来自一位师傅叫做林荣耀,非常巧合的机会我们也和导演一起拜访了林荣耀师傅,澳门字体协会最近把林师傅的字变成了电子的字体库,也在澳门做了有关百家姓的项目,讲述和宣传荣耀字体


台湾/

台湾有一个年轻的字体公司叫做Justfont,创始人《字形散步》的作者苏炜祥,在《那个让人想到台湾的字体》文章中提到过刘体楷书就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台湾城市字体。


△刘体楷书。

(图片来自文章《那个让人想到台湾的字体》)



刘元祥在70年代出版的《商用字汇》当时得到广泛的出版和流传,出现在台湾众多公共空间和商业店铺中,所以最后慢慢变成了一种具有台湾风格的书体。大家回忆一下刚才看到的香港的字体,也确实能对比出两个地域的不同风格。


日本/

日本有大量垂直的竖向招牌,这里有不少值得被挖掘和学习的招牌设计,比如建筑即招牌,在大街小巷都能看到不同风格的例子;还有具有空间一致感的招牌,悬挑的小招牌将空间信息进行整理,同时还兼顾了商店各自的特色。


汉字文化圈的特别现象就是汉字可以竖写,也被日本人运用到各式西文字体的处理上。另外结合亚洲的传统,很多字体绘制在灯笼上面,以及各种市场会使用旗幡。


△建筑即招牌。

在日本街头,也可以看到许多带有手作质感的招牌,日本非常活跃的一个行业是招牌绘写,专门绘制美式风格的字体,招牌书写文化在我们民国时候也很常见,但是现在已经没有了。


在许多整治之中我们也能看到许多意见是对鲜艳颜色的调整,但在日本我们也能看到许多鲜艳颜色的运用,在合适的场合出现,非常具有烟火气,所以颜色不应该等同于是否高级。


△超市中的字体色彩。




说完了这么多内容,

我们留给大家一个开放性的问题,

招牌是谁的,

城市又是谁的呢?



 - Q&A问答互动环节 - 

▼▼▼



① 老师您好,我对中国传统字体在招牌上的运用比较感兴趣,想问一下为什么北魏字体在香港非常流行,不知道您有没有做过研究,是什么样的人把它带过去的?又是什么样的消费心理令当地人很喜欢这个字体,而为什么台湾又很流行刘体?


A:《香港北魏真书》里面就有解释,在这里我大致解释一下,清末在广东地区有一位大书法家叫赵之谦,很多人学习他的字体,赵受清末碑学复兴的影响,侧重于挖掘和书写魏晋时期的字体。而民国时候,书法家区建公从广东到达香港,开了不少书法班教人写字,他写的正是赵之谦的楷书,正是区建公的这种风格广为流传,最后逐渐发展为比较富有表现力的一种字体。


台湾的情况,刘元祥写过很多字体,但楷书识别性最强,最重要的是他写完之后出版了自己的字帖,把字体工具化,所以加剧了这个字体的传播和实用性。



② 我想请问您,有没有对比一下各地,店主和路人对于招牌的关注度到底有多少?另外就是很好奇,为什么大陆不允许招牌伸出铺面的问题?


A: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无恒产者无恒心,与土地所有权机制有很大的关系,另外我们的商业迭代太过迅速,导致店铺更新频率也非常快。我们在日本、香港可以看到传承了很多代的店铺,店主更愿意为店铺投入更多心血和经济成本,所以才有了建筑即招牌这么大的招牌工程投入,他们更愿意成就一间百年老店,而不只是做一个快速赚钱的生意。


招牌的规范主要是安全因素考量,上海之前的招牌出过事故,所以大家就更加不敢在招牌上动手脚。但其实这方面也完全是可以进行管理的,比如在香港,政府每一年都会对悬挂的招牌进行安全隐患检查,达到标准才会通过,如果政府的运营机制可以保证监督和管理,招牌就能够始终处于比较好的状态。安全性还是可以通过一定体系性的机制去保障的。



③ 您刚才问是谁的城市,我觉得这个很难回答,但是谁决定了我们的城市,这个应该很简单,相关政府部门决定了我们的城市看起来是怎么样的。我刚才看了您举的例子,您的项目都是一些商业的项目,想问一下公共这一块,就像我们经常在新闻上看到的店招整改一条街在上海发生会觉得让人很难理解,所以想问一下您和您的团队,是不是有机会参与到各级地方政府店招的改造中?如果是比较少的话,具体的原因,或者说障碍在哪里?


A:政府的城市改造项目目前不少都没有公开招标评选的机制,一般使用固定合作的公司来完成。从政府的出发点来说,快速安全是比较重要的考量因素,所以政府的决策方式、诉求和改造公司的判断导致这样的结果出现,所以能做出好的方案的人不一定有机会参与。今年我们和城事设计节合作,有可能在番禺路上做出一些不一样的事情,所以我也非常期待这次的合作。


End.


注:图片及正文内容来自「O! U! talk」第三期嘉宾的分享素材。





- 关于「O! U! talk」 -

它是城事设计节的系列主题讲座,由 「城事设计节×AssBook设计食堂」 主办,旨在探讨城市更新及相关设计的话题,与大家共同探索城市的美好未来。

城事设计节(NNN Urban Design Festival)2017年始于上海,每年选择一个城市空间发展的新议题,在全国范围内选择数个实践项目基地,展开深度社区营造、设计实践、学术主题论坛等策划与实践,以多方共建共创共营的模式,用创新思路解决问题,传播设计的价值。


             

           






或许你还想看👇


从网红表象到设计闭环:

城事设计节主题讲座「O!U!talk」第2期干货回顾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AssBook设计食堂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